1、换气过程:系统压力、温度分布、流量分布
2、燃烧:韦伯模型、柴油发动机DIPluse模型,汽油发动机SITurb模型,SITurb可进行爆震趋势预测
3、涡轮增压器:稳态或瞬态增压器匹配分析,多个压缩机与涡轮机的组合
4、温度场分析:进排气管路、活塞、缸盖、缸体温度等部件
5、其他:曲轴机构的特性、喷油规律分析
6、排放:通过三元催化器模型,可分析排放物转换效率
7、柔壁管:考虑流体力学与弹性力学的耦合
8、噪声:可分析排气噪音、传递损失、插入损失等
9、前处理工具:GEM-3D可从CAD数据(STL数据)读取复杂的消音器,还可以直接建立一维模型
10、分析管壁温度变化时,利用隐式解法来缩短计算时间
1、GT-DRIVE+基于导航式工作流,可快速搭建不同架构车辆模型,包括纯电动、不同形式的混合动力模型.
2、内置驾驶员、状态机等控制模型控制车辆的发动机、电机、电池、燃料电池变速箱、刹车,分析车辆动力经济性;
3、支持静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换档线生成及优化;
4、支持所有曾经的混合动力模式、支持特种车辆模拟;
5、关于发动机性能,有发动机性能map(1级)、平均值气缸或FRM(快速运行模型)(2级)、从进气到排气完整的模型(3级)(与GT-POWER完全耦合,使用GT-SUITE许可证)共三级模型供用户使用;
6、可导入实际路况,将坡度、环境温度、压力及风速等设为时间、行驶距离的函数,还可考虑道路拥挤程度、红绿灯等信息,支持RDE循环
7、可与热管理系统、空调系统、三电系统模型集成,形成整车能量管理分析平台
GT-DRIVE+工作流
纯电动汽车
P2混合动力
考虑转弯及坡度的车辆负荷
车辆性能曲线
车速、换档、发动机燃料消耗率
1、评估热管理/空调系统的整体稳态及瞬态性能,包括热泵空调、二氧化碳空调模拟;
2、换热元件部件规格的选定,包括散热器、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膨胀阀、水泵风扇等;
3、动力舱前处理工具,可考虑各换热元件之间的位置影响,各热管理系统之间的影响,进行动力舱位置优化;
4、GEM3D前处理工具可快速离散发动机、电机、电池,实现换热元件拟三维温度场分析及优化;
5、内置TAITherm乘员舱热舒适性模拟工具,实现空调系统从动力舱-乘员舱的全系统模拟;
6、与整车行驶系统仿真集成,实现真正意义的整车能量管理;
7、根据车辆行驶条件在计算发动机功率、扭矩的同时输出散热量,作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热源;
8、可设定可变阀门直径及孔口阻力等多种非定常条件;
9、可将发动机冷启动的影响因素加入分析;
1、电池热分析是一维和三维的协同分析;
2、“功能性”和“高保真”两个方面的要求;
3、电池的设计,尽量满足均匀温度分布;
4、预测电池瞬态行为(冷却/预热);
5、分析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热传播;
1、电机热分析是一维和三维的协同分析;
2、“功能性”和“高保真”两个方面的要求;
3、分析冷却状况有助于改进系统效率;
4、所有负载条件下的安全端部绕组操作;
5、预测稳态和瞬态工况下的运行状态(冷却/预热);
6、以减轻电机重量为目标的不同材料的热响应;
1、可采用多种泵,包括柱塞泵、齿轮泵;
2、轴承模型可以进行机械和流体耦合运算;
3、可将管路表面温度条件设定为定常或非定常;
4、考虑管路多层构造及外部对流辐射的影响;
5、可任意设定温度、压力等燃料喷射外部条件;
6、可将阀门、喷孔等的直径设定为非定常;
7、针阀动力学性能考虑到流体力、弹性力的影响;
8、燃料的物理性质,考虑纯液体及其与空气混合、穴蚀现象等的影响;
9、考虑壁面柔度,可分析当时壁面运动和容积变化;
6缸机的润滑-曲轴联合模型
1、配气机构性能分析;
2、设计气门升程曲线;
3、运动学分析;
4、准静态分析;
5、动力学分析;
6、对于多缸发动机,考虑凸轮轴的扭转及弯曲;
7、弹簧震动、液压系统瞬态流量;
8、可与发动机曲轴系统、热力学模型集成;
9、对凸轮/挺杆的碰撞、接触应力、摩擦力、油膜厚度、接触变形、接触面积等接触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0、凸轮形状设计,由多项式描述的多个区段的多项式构成,用户可指定多项式的次数、区段数,以及各区段间速度、加速度、急加速的连续性、限制条件等参数;
配气机构齿轮系统分析
带传动分析
发动机配气系统
凸轮设计工具
凸轮、挺杆及阀门及运动规律
配气系统布置图
1、曲轴偏移、活塞销偏移时的侧力;
2、平衡轴;
3、缸体的谐频、模态分析;
4、油膜厚度;
V8发动机曲轴连杆系统
3D结果视图
曲轴模态分析结果
轴承轴心轨迹
轴承载荷及运动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