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检测样本量呈指数级增长(如核酸、抗体检测),传统人工记录和纸质流程难以满足时效性和准确性要求。需整合多来源数据(样本信息、检测结果、人员追踪等),并实时对接疾控、医院、政府平台,传统系统存在信息孤岛问题。盛元广通疫控中心实验室检测LIMS系统构建起覆盖采样、运输、检测、报告全链条的智慧化生态,逐渐演变为公共卫生体系的中枢神经系统,能自动捕捉异常数据波动,检测结果需符合国际/国家标准(如ISO 15189),全流程可追溯成为监管刚需。
系统架构
业务流程化
一、业务受理与合同管理
业务受理:支持多渠道(如线上平台、电话、现场)提交检测需求,自动生成唯一业务编号。
合同评审:多部门协同评审(如法务、技术、财务),记录评审意见及修改版本。
二、样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样品登记与扫码接收:通过条形码/二维码实现样品唯一标识,自动关联检测项目与标准。
样品管理:支持样品状态跟踪(如待检、在检、留存、销毁),集成温湿度监控与异常预警。
三、检测任务与质量控制
任务分配:基于人员资质、设备状态、任务优先级智能分配,支持手动调整。
结果录入与复核:支持LIMS系统与仪器数据自动对接,结果录入需双人双岗审核。
四、报告审批与输出
多级审核:科室审核→报告审核→报告批准,支持电子签章与版本追溯。
报告生成与发放:支持PDF/Word格式导出。
五、系统集成与扩展性
系统设计符合ISO/IEC 17025,采用三级等保标准,数据加密存储与传输,支持审计追踪,移动端支持(如PAD现场采样),AI辅助(如OCR识别样品标签)。建立7×24小时技术支持体系。
实验采样
一、采样计划与任务管理
采样计划制定:支持按疾病类型(如传染病、职业病)、区域(GIS地图热力图分析)、时间周期(如周/月监测)自动生成采样计划。系统自动调整采样密度(如高风险区每日采样,低风险区每周采样)。
采样任务分配:基于人员资质(如采样证、防护等级)、设备状态(如采样管库存、冷链运输能力)、交通成本(GIS路径规划)智能分配任务。
规则引擎:优先分配距离采样点最近的采样人员;高风险采样任务自动匹配具备BSL-3资质的实验员;任务冲突时自动预警(如某采样员当天任务超负荷)。
二、现场采样执行
采样信息在线录入:样品名称、数量、来源单位、采样时间、保存条件(如-20℃)、样品状态(如正常/破损)。
采样结果与设备使用记录:支持现场录入检测初步结果(如快速检测试纸结果),并关联使用设备(如采样拭子品牌、型号、有效期)。
电子签名与拍照:采样人、陪同人通过移动端手写签名,签名时间戳自动嵌入系统。支持多角度拍照(如样品外观、环境条件、设备状态),照片自动关联采样记录。
GIS定位与轨迹回放:采样时自动获取GPS坐标,生成采样轨迹图;支持历史轨迹回放,便于审计。
三、质量控制与合规性
双人双岗机制:采样结果录入需双人确认,系统自动比对录入值与现场拍照结果。
合规性检查:自动校验采样流程是否符合标准(如是否佩戴防护装备、是否完成消毒)。
四、系统技术实现要点
移动端适配:支持iOS/Android,兼容PAD、手机等多设备。网络不佳时支持离线操作,数据同步后自动补传。
五、协同管理与应急响应
内部协同: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如食源性疾病暴发时,流行病学、微生物学、毒理学联合调查)。
外部协同:与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教育等部门数据互通(如学校卫生检测结果共享)。参与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动(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快速响应)。
实验室综合管理
人员管理: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人员培训体系,包括岗前培训、继续教育、技能提升等,提高实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理论和实操考核,确保其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实施权限分级管理,根据人员职责和岗位需求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防止越权操作和数据泄露。
仪器设备管理:建立仪器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维修及报废等全过程信息。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试剂与耗材管理:建立试剂与耗材的采购、验收、存储、使用及报废等管理制度,确保其质量可靠、使用合规。实施库存预警机制,及时补充库存,避免因试剂或耗材短缺影响检测工作。
危化品管理:支持与智能试剂柜、智能锁、天平、门禁视频、温湿度传感器等智能硬件设备联动。对实验室的危险源、安全风险、安全设施、安全培训等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通过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确保化学品的储存、使用、废弃以及“五双”管理制度等环节符合安全要求。
样品标识:系统自动比对采样计划、委托单信息,核查样品名称、编号、数量等是否一致,通过条形码或二维码技术,为每个样品赋予唯一编码,关联其来源、采集人、采集时间、检测项目等详细信息,杜绝样本混淆。
报告管理:针对不同检测领域(如食品、环境、病原微生物等)制定统一报告模板,明确检测项目、方法、结果、结论等关键要素的格式要求。设置检测员、审核员、签发人三级审核机制,确保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合规性。采用电子签章技术,实现报告的防篡改和可追溯,同时支持报告的在线查询和下载。据检测项目的紧急程度(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规监测等)动态调整任务优先级,确保关键报告及时出具。对关键数据(如致病菌检测结果、重金属超标等)进行双人复核,确保结果准确性。
统计分析:支持多维度数据查询与统计分析,对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统计量,揭示数据分布特征。结合检测结果与风险等级标准,评估公共卫生风险水平,划分高、中、低风险区域或群体。数据可视化,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分析结果,辅助决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