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合同的这些坑,一定要注意,无形之中在掏空你的钱包

0 评论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血淋淋”的真实案例。从自动续费黑洞到“鬼魂条款”,在合同签约当中,很多隐藏的陷阱,就等有人踩上去,一不注意,高昂的违约金、赔偿款等,直接就将人打入“深坑”。

如今,大家在签约的时候,也越来越多的选择电子合同签约,因此,关于电子合同签约当中一些隐藏的“坑”,大家一定要注意。接下来就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在合同签约的时候,都有哪些容易踩的“坑”。

 

一、隐藏条款“幽灵攻击”

2023年11月,上海张女士在某APP购买会员服务时,点击“一键开通”后自动签署合同。事后她发现,合同条款中竟包含“默认授权平台扣款至2099年”的条款,而签约时页面仅以灰色小字提示,且无强制阅读功能。法院最终认定平台未尽充分告知义务,条款无效。

陷阱点:

折叠式条款:关键内容(如自动续费、数据授权)被折叠或置于合同附件,用户需多次点击才能查看。

动态篡改:部分平台在用户签约后擅自修改合同,利用“视为同意更新条款”规则绑定用户。

二、自动续费“吸血虫”

2025年3月,杭州某法院审理一起健身APP纠纷。用户李某在7天免费试用期后,被连续扣费12个月共计2400元。法院调查发现,该APP将“关闭自动续费”按钮隐藏于四级菜单,且用极浅色字体标注,不仔细查看根本难以发现,最终判决平台全额退款。

陷阱特征:

无二次确认:开通时无需短信/人脸验证,关闭时却需复杂操作。

扣费时间差:试用期结束前48小时即扣款,用户错过取消时限。

 

三、野鸡平台“李鬼合同”

2025年长沙某公寓使用未备案的电子签约系统,诱导租客签署含“授权人脸数据商用”条款的合同。租客维权时,平台以“生物认证即同意”为由抗辩。法院认定该平台无《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证》,合同无效。

高风险场景:

非人社部备案平台:部分兼职、租房合同使用来路不明的签约系统,缺乏法律效力,在签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靠谱的平台签约。

冒用CA证书:伪造第三方认证标识,使消费者误信合同合法性。

四、电子签名“替身陷阱”

2024年深圳某公司前员工王某,利用公司电子签名系统漏洞,冒用总经理身份签署200万元采购合同。因该公司未启用短信验证+人脸识别的双因子认证,法院认定合同有效,公司需自行承担损失。

常见漏洞:

单因素认证:仅凭短信验证码或静态密码即可调取电子签名。

离职员工权限未收回:40%的企业存在前员工电子签章未注销风险。

 

五、合同存储“数据黑洞”

2024年某教育培训机构倒闭后,学员发现其签约平台无法登录,电子合同全部丢失。因学员未保存合同本地副本,法院以“证据不足”驳回退款请求。

风险预警:

平台突然关停:小型SaaS服务商倒闭导致合同数据丢失。

篡改时间戳:部分平台提供“合同编辑历史”查看功能,但15%的平台删改记录无痕迹。

合同签约不是儿戏,特别是现在电子合同签约​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大家的签约,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更方便的签约,自己就什么事情都不用管,在签约的时候关于权益和条款这些,一定要多加注意,在最终签字前一定要确保完整的看过合同,以免被平台利用,从而给自己造成损失,带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