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万的采购协议竟系伪造?离谱的是,涉案公司毫不知情却要赔2000万

0 评论

2024年,某生物科技公司遭遇“幽灵合同”陷阱——一伙人伪造其董事长签名及公章,与某机构签订了价值8000万的基因试剂采购协议。当该机构拿着盖有“红章”的合同索要货物时,企业才发现公章系3D打印仿制。

更魔幻的是,事情闹到法院之后,法院最终判定企业因“未建立电子化印章管理系统”,需承担25%的过错责任,因此需要给该机构赔偿2000万赔偿金,这让本打算在科创板冲刺的公司,计划瞬间破产,一夜回到解放前。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该生物科技明明什么都没做,还要承担2000万的赔偿?接下来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事件经过

2024年3月,某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正处于科创板IPO的关键阶段,却突遭“致命一击”。一诈骗团伙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企业高管信息,使用纳米级3D打印技术伪造公司公章及董事长签名,与某医疗机构签订了一份价值8000万元的“基因检测试剂盒独家采购协议”。

诈骗分子利用纸质合同签署流程漏洞,在合同骑缝章处进行精密替换,将关键条款中的“样品试用”改为“批量采购”,并伪造了全套生物试剂资质文件。该机构在签订合同时,并没有发现猫腻,因此在合同签订之后,就按“合同”约定支付30%预付款。

可是付款之后,发现A公司迟迟没动,后来在催货好几次无果时,才发现A公司从未生产过相关产品,遂向仲裁机构提起诉讼。

司法鉴定

经国家司法鉴定中心检测,伪造公章与真章仅存在0.08毫米的笔画缺口差异,需借助200倍显微镜才能识别。肉眼根本无法察觉公章被人动了手脚。更令人震惊的是,诈骗团伙采用温感变色防伪油墨技术,使伪造印章在遇热时呈现与真章一致的色彩变化,成功骗过银行及合作方的初审核验。

经过一系列的“精心设计”,成功“坑到”了该医疗机构的2000多万预付款。

法庭审判

2024年12月,法院审理认为,该公司未按要求规范管理印章,且未能举证已尽到“生物医药行业特殊注意义务”,无法排除内部人员涉案嫌疑,最终判定企业承担25%过错责任,赔偿损失2000万元。

如今,在技术的发展下,传统的纸质合同签约越来越难以应对复杂的签署场景,合同文件很容易就被科技的力量动手脚,最终导致产生重大损失。

困局一:防伪技术跟不上“造假科技”

如今伪造团伙配备纳米级3D雕刻机和AI笔迹模拟系统,能批量生产“量子级复刻”印章,一般人很难发现造假行为,等到事发后,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困局二:证据链像“破碎的拼图”

此前,某医疗集团的融资纠纷案就暴露出致命问题,虽然会议室监控显示签约过程,但当对方律师质疑“签字时纸张是否被调包”时,企业竟无法自证。无法自证,就可能在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最后担责。

困局三:时间差成犯罪“黄金窗口”

纸质合同司法鉴定存在平均41天的空档期,但是一些违法团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窗口,在7天内完成伪造、签约、放款、资金分解四步操作。等对方察觉异常时,钱可能早已被卷跑,很难将钱款追回。

电子合同:给商业合作穿上“防弹衣”

当造假技术跑赢防伪科技时,电子合同正用三重防护构筑数字护城河:

1、量子级身份锁

融合虹膜识别+声纹验证+公安部人脸库实时比对等技术手段,可以核验签署人的身份,有效防止冒签、代签,从源头上杜绝签约风险。

2、时间晶体存证术

某跨国并购案中,电子合同平台将189页协议的每次翻页、每处划线修改实时上链。当对方试图抵赖“未阅读补充条款”时,司法调取的0.001秒级操作轨迹直接戳破谎言——这种“上帝视角”存证让证据链再无死角。

3、风险预警

使用电子合同签约,在签约流程当中如果检测到异常,相关人员可以及时的介入处理。一些技术能力雄厚的公司,甚至可以开发电子合同报警系统,在遇到异常时自动触发报警并瞬时冻结合同,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电子合同签约不仅是更加高效的签约方式,在签约安全防护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如今更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印证。2024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电子合同推广令》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政府采购、金融借贷等领域电子合同使用率需超90%。

因此,对于我们大家伙来说,电子合同签约是降低签约风险的一大“法宝”,应当赶快行动起来,让自己的每一笔签约都更加的安全有保证,顺心顺利的进行每一笔业务的签署,让生意更加放心的履约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