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台包角是如何控制,并影响迎风面积的?为何起始角度0,终止角度350,平台迎风面积只算了单侧?

最近有行业大佬的公众号提到了这个事,这里只是再掰细了说说。
可以只看黄色底纹的文字,控制在一百字,不要说看不完!!!
1. 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强度计算:
一句话概括:直接看 1.3 和 1.4 两条内容
1.1 迎风面积的计算方法
常用做法有很多种,通常就是高度*宽度,如下图第一个选项。


至此完成,可以满足准确计算要求。
2. 如果要准确建模,事情就更复杂一些
有时考虑模型转化 3D,2D 图形,导出到 DE 软件对模型二次加工,导出到 CADWorx 配管,有时需要用 PVE 来检查干涉情况,甚至有时需要满足强迫症校审的与图纸严格符合的要求的话:
那就得理一理平台定位,以及它的包角如何控制。
一句话概括:注意观察模型显示的包角是否符合,不符合则把起止角度对调。整圈平台可能是 0 度包角,也可能是 360 包角,显示都一样,通过观察迎风面积来识别。
2.1 对于平台包角的起止方向,软件的两套判断逻辑。
一套是全局 0 度方位,以及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这会涉及到接管、Clip、Weight、支座、吊耳的方位。

DE 中有同样的设置 :

另一套是平台的起止方向,只有一个方向,也就是逆时针,如下图:

起 0.01 度终 359.99 度,实际包角 = 0.01 – 359.99 + 360 = 0.02 度

先将视图切换到俯视:



包角为 350 度,迎风面积为两侧,3.6E6 m㎡
现在把全局方向改为顺时针,现在是 顺 + 逆 的组合。


再来看看平台输入 0 ~ 350 时的显示:

为什么同样的程序, V26 开孔补强计算合格,V27 开孔计算不通过了?

这是一个平盖开孔的计算模型。
1. 初步对比下来,Ar 和 A1 面积差异比较大。过程略。
2. 进一步对比 Ar 和 A1 面积,发现 tr 差异较大。过程略。
3. 再对比发现 tr 计算中的平盖连接系数 C factor 差异较大。
上述三步完全不知道如何核查的,这个事情也就没必要研究了,因为必然是无谓的精力消耗。当然又会有人说我买了电视机为什么要知道显像管原理,我买了软件为什么要知道 A1 和 Ar 是什么东东。。。
一句话概括:注意观察 平盖连接系数 c 值,最好手动核算一下,不要过分依赖软件。
平盖连接系数 C factor 是什么?是平盖连接可靠度的一个经验系数?
V27以前,平盖的 C 值是需要手动输入的。为什么程序没有自动判定呢?
— 我们可以看看 Figure UG-34 ,有点头皮发麻?
其实关键倒不在于参数有多少,判定有多复杂,而是软件得为平盖计算提供多少输入项,才能判断出 c 值?耗费精力输入这么多,跟手动判断 C 值哪个来得更快?
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 SW6 可以自动判断而 PV Elite 做不到?
— 实际上至少 GB/T 150-2024 出来以前的 SW6 的版本, C 值的自动判断并不准确,只是没什么人在意而已。
有多复杂?可以简单看看 b-2 型 和 c 型连接的 C 值判定。
b-2 型连接,需要先判定 m 值,m 值是筒体需要的厚度除以名义厚度,表征了筒体的“剩余强度”,有时有的模型只包含平盖,不创建筒体,此时 c 值该如何判定?
c 型连接,需要判定 r 值,拐弯足够大时,平盖可以相对薄一些。但 图中的 r=3t 要求,这个 t 是计算厚度(此处强烈怀疑是 ASME 编写错误)!我要先知道计算厚度,才能得到 c 值,然后再把 c 值代入 t 的计算中,两个变量如何求得最小需要的厚度?只能迭代了。
同样的原因,d 值也需要迭代才能得到,此时变成 3 个变量。计算过程将变得异常复杂。
这也是不建议大家用 c 型连接的一个重要原因

V27 修正了一些 c 值的推荐值,我们可以看到 V26 和 V27 的帮助文档的变化:

V27 已经可以识别表征筒体“剩余强度” 的 m 值,并自动进行计算,这在V26是不具备的。
如下图,虽然平盖参数输入界面无法识别筒体的 m 值,但实际计算采用了 0.33 m来计算平盖厚度。

如果从 V26 到 V27 从未手工介入填写 c 值,此时 c 值就默默地从 0.2 变了0.33,最终平盖的计算厚度变了,开孔补强的面积也变了,什么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