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天大的利益面前,能让人疯狂,这一点也不假,很多例子都能证明。
2023年,深圳某科技园就爆发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劳务纠纷。一建筑承包商因为一个项目,找了32名装修工人帮忙施工,但是到最后结款的时候,竟然想以“工程验收不过关”拒绝全额支付217万元劳务费。
好在最后公道自在人心,千算万算的承包商,没想到也有算漏的时候,自作聪明不成,反倒陷入了牢狱之灾,真是让人拍手称快。到底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就跟大家说道说道。
一、事发经过
建筑承包商王某接到了一个大的装修工程,于是找来了32名装修工人来帮忙施工,并通过电子合同签约平台,与装修工人签订《智能家居安装协议》。
签约时,工人手机端显示合同明确约定日薪450元,施工周期3个月,加班按照法律规定计算加班费。然而工程结束后,装修工人找王某结算施工款的时候,王某竟以“未达到智能设备调试标准”等附加条款为由,拒绝支付总计217万元的劳务费。
但是,王某口中声称的“未达到智能设备调试标准”等附加条款,装修工人当初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并没有看到,这引起了他们的警惕,于是闹到了法庭上处理这个劳务纠纷。
二、法院审理
法庭上,王某出示的电子合同多出三项附加条款:“设备调试需通过德国TUV认证”“施工误差不得超过0.1毫米”“未达标项目按工程量30%扣款”。看到王某出示的合同,工人们拒不承认这个是自己当初签署的合同文件,并提交了关键证据:
1、签约当日全屏录屏视频,显示合同仅有基础条款
2、电子合同平台操作日志,证明条款篡改发生在签约后72小时
3、德国TUV官方证明,该认证体系不适用于民用装修领域
司法鉴定中心通过区块链存证溯源发现,王某出示的这份电子合同当中新增的附加条款,系统显示是在签约后第3天被修改添加,32名工人的电子签名竟都出现在修改记录中。
1、条款修改时段的IP地址归属王某公司,这意味着是王某主导对合同的修改。
2、32个电子签名均为同一设备批量生成,这意味着合同上工人的签名也不是自己签署的而是伪造。
3、合同哈希值在签约后发生异常变动,说明合同在工人签约完成后被人为进行了篡改。
三、法院判决
在庭审中,电子合同签约平台提供了完整的数据资料,证实王某出具的合同文件不是当初与32名装修工人签署的合同文件,而是王某自己伪造的,企图以此拒付劳务费。2024年6月,法院作出终审判决:
1、认定王某构成”电子合同欺诈”,判处有期徒刑3年
2、217万劳务费全额支付,另赔偿工人误工损失43万元
电子合同不应成为技术霸凌的工具,而应该成为保障大家合法权益的“武器”。在这个案件当中,王某以为自己的操作天衣无缝,定然不会被人发现,可是他不知道,在如今电子合同签约的过程中,所有的合同篡改行为,都会被记录,你以为的自作聪明,反而变成自己坠入更大罪恶深渊的推手。
话说回来,当初装修工人采用电子合同签约,并保存了签约的证据,这帮助他们赢下这场胜利,如果是用纸质合同签约,并且没有人留存证据,那么装修工人的217万劳务费,能拿回来多少都不好说了。
电子合同签约的存在,让所有企图伸向工人师傅口袋中的血汗钱的行为,都终将破灭,这才是电子合同签约如此迅猛发展的意义。
四、筑牢签约防线的“盾牌”
1、实名认证
电子合同签署平台会接入公安、工商等权威机构,对签约主体的身份进行数据比对,确保签约主体的真实存在。此外,CA证书认证机构会为通过身份验证的签约主体颁发数字证书,这个数字证书包含了签约主体的公钥、签发机构等信息,并经过加密处理,无法被轻易篡改
2、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为电子合同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存储基础。每一份合同都会被记录在一个区块中,并与其他区块形成链条。一旦某个区块中的数据被修改,整个链条就会断裂,从而立即暴露出篡改行为
3、数字证书
数字证书由权威的认证机构颁发,包含用户的公钥和身份信息,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数字证书的加密处理使得电子签名不可抵赖,一旦某人使用其私钥对合同进行签名,这个签名就与其数字证书绑定在一起,任何人都无法否认这是其亲自签署的合同
此外,还有哈希算法、时间戳服务、多因素认证、防篡改技术等等,都能保障电子合同签约的安全。比起传统的纸质合同签约,电子合同签约在多方面提供安全保障,让王某这样的人无机可乘,捍卫大家的正当合法权益。
因此,在当前数字化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一定要加深对各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在合同签约领域,电子合同签约一定是你需要提前了解清楚的,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就能为你发挥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