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享】初识 通信ASIC(专用集成电路)

       前面说到器件“相关”问题基本解决,问题多是市场问题,属于重要不紧急,需要的是坚定地分析闭环。宽带通信兴起,最先就是 ADSL套片,不同厂家争先发布方案。问题从开发阶段开始就有,很多疑问需要共同定位。那时,几乎全是新问题,只好边学边干。

 

 

【技术分享】初识 通信ASIC(专用集成电路)

画出这张最粗的框图,想起一些主要的问题,简要写下:

      1、首先就是DSP的问题:

      1)引脚间距小引起的虚连问题:或许是预测到未来趋势需要“密度”,一厂家主芯片从开始BGA引脚间距 0.8mm,是当时最小的间距。才开始就追求密度领先,带来了不少问题:焊接容易虚连,就是板级定位问题芯片,焊接下来后在厂家ATE测试及系统测试多数是正常的。自己去查芯片板级定位,如AOI的应用等,好像有些帮助,记得还得了个小小的创新奖。但要自己解决,实在没有技术基础,最后主要是工艺相关部门去定位问题与解决。

 

      面对这种全新器件应用引入的分析验证准备,当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主要”供应厂家“都顶顶大名,从上到下认为出现问题很正常,没有从”技术成熟度及风险“角度来系统考虑。在后面的新技术应用中才引起重视并明确能力建设,后面单独说说。

 

     2)DSP的品质问题,随着最初版本开发成功,在小批量阶段芯片的质量问题暴露出来,不良率太高,维修单板太多,加上本身不好维修,严重影响量产。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单独写一下。

 

     2、LineDriver高压端距离引起局部烧毁问题,比例不高,影响比较大:随着量的增加,市场偶有局部烧毁出现,生产很少,失效模式影响度较高,需要解决。主要是从爬电距离角度和厂家一起解决。

 

     3、信号变压器,主要是品质问题,如线断裂等,比例不高,但随着单板密度增加,对直通率影响度增加,最后推进厂家共同解决。背后产业链的问题也有代表,如为了整体低成本,是否需要推进自动化讨论好久。随着xDSL 性能提升,对变压器的性能设计要求增高,和厂家共同设计也是一个实践。

 

     遇到新问题就学习(这也是HW给的机会吧),小组分工学习,然后交流。主要是性能设计,以及半导体工艺,那时电子工业出版社正翻译出版相关丛书。

 

     自己负责学习,《集成电路设计概论》(一本绿皮书)。现在还记得的收获:

【技术分享】初识 通信ASIC(专用集成电路)

      1、MOS 管的宽长比(W/L)对性能的影响,和主要晶体管尺寸、材料特性建立了基本联系。理解相关问题确实有帮助。同时对IC的老化能够测试什么缺陷也有基础,支持后续优化以IC为主的产品老化方案。

 

      2、”Logic effect“,主要是实际电路中不同电路的驱动能力和负载的匹配,整个链路上相近反而延迟可能更短。这个规律让我和“阻抗匹配”联系了起来。在匹配情况下性能健壮性也更有保障,但可能造成芯片面积有所增加。这和上面一条结合起来,如果成本苛刻,要节省“面积”,性能健壮性可能做些牺牲。建立了宏观的设计关联,在和厂家讨论问题时有了基础。

 

      3、半导体工艺学习,在“卢哥哥”的带领下大家很有兴趣。大家也有一个初步需求:要做好 IC质量,需要深入 IC工艺。后面发现:IC 工艺是非常精细又需要现场经验的知识,很难仅靠学就能深入认识。如果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又缺少联系,那很快就忘记了。到后面理解具体可靠性机理的时候,再来看相关工艺就更容易建立联系了。

 

      先写下早期的一点认识,后面补充案例。

 

【技术分享】初识 通信ASIC(专用集成电路)

宽带:信息高速大道越走越宽,

 

可靠性新航道,行且将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