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防万防“家人”难防,这公司因员工签的一份合同,损失300多万

0 评论

一份被人精心“设计”的合同,就能让一家局外企业,损失数百万。而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因为合同被冒签引发的纠纷激增67%,平均每12分钟就有一起,非常的夸张。

这不,上海某建材公司就真实遭遇了一次这样的事情,结果平白损失了300多万元,整个公司上下都懵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接下来就跟大家讲讲。

 


事情经过

2020年8月,上海某建材公司业务员李某,在跟客户签约的时候,以“节省流程”为由,要求客户A公司跳过面签流程,将一份价值580万元的钢材采购合同邮寄至其个人住所。李某收到合同后,模仿公司法定代表人的笔迹签署合同,并加盖从公司前台私自取得的公章,然后邮寄给A公司。

收到合同后,A公司按照合同当中的约定,支付了300万元的预付款,但是这300万元预付款并不是该建材公司账户,而是直接转入到了李某的指定账户当中。结果,A公司付完钱后,建材公司始终未发货。2021年3月,A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建材公司履约并赔偿违约金。

法院调查与判决

法院审理发现,合同签署笔迹与王某本人差异显著,并且建材公司内部用章记录显示,合同签署日无相关用章申请,但是公章是真实的。法院认为,建材公司对公章保管不善,且未建立面签制度,承担70%过错;A公司未核实签约人身份,承担30%过错。最终判决建材公司返还预付款并赔偿违约金合计320万元。

所以,在这个事情当中,看起来建材公司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因为员工的行为,结果承担了300多万的损失,真是冤枉大了。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因为建材公司对公章保管的不利,导致让李某钻了空子进行冒签。虽然李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是建材公司损失的巨额钱财,却难以追回了。

 

那为什么,这种纸质合同签约的方式,这么容易被人钻空子,动辄就造成他人上百万上千万的损失?主要还是它本身的签署特性所决定的。

纸质合同频发冒签风险原因

1、身份验证缺失

线下签约依赖人工核对,无法验证签署人是否具备合法授权,代签、冒签行为隐蔽性强。

2、公章易伪造

私刻公章成本低,肉眼或普通验伪技术难以识别,企业风控防线形同虚设。

3、过程留痕困难

纸质合同签署过程缺乏录音录像、时间戳等证据链,纠纷时举证成本高。

那么,有没有好的应对方法呢?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实很早之前就有了相对应的措施,来避免代签、冒签这类的事情发生,只不过很多企业对自己的内部签署流程非常的自信,就一直没有使用。比如通过电子合同签约,实现签署的完全线上化、透明化,这样就很难给人钻空子。

 

电子合同如何根治冒签风险

根据《电子签名法》,采用可靠电子签名(含CA证书、时间戳、区块链存证)的电子合同,与纸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以下为电子合同的核心风控优势:

 


 

纸质合同时代,企业为“形式合规”付出了高昂的反欺诈成本;而电子合同通过数字身份核验、全链路存证,将风险控制前置化。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合同已非“可选项”,而是企业合规与降本增效的“必选项”。如果还没使用电子合同签约,是时候行动起来,利用电子合同签约的武器,来给自己的签约提供一道安全屏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