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签的担保协议,最后责任竟公司承担,足足损失300多万

0 评论

据数据显示,每年因“假公章”引发的企业损失,竟然超过了120亿元。这个数据非常的惊人,这意味着每年有无数的企业,都在用真金白银换取教训。

这些企业当中不乏上市公司,这让人非常费解,公司都有非常专业的团队,怎么还会遭受如此的损失呢?其实究其根本,还是在合同签约的合规规范上出了问题,才酿成这样的后果。

 


这不,这里就有一家公司,因为销售总监的“神奇”操作,让公司损失几百万。下面咱们就用这个案例,来给大家好好说道说道,这每年120亿的损失都是怎么造成的。

事情回顾

2022年8月,某科技公司的销售总监王某为了获取利益,私刻公司公章,在一其它公司的贷款当中,通过伪造《担保协议》,来帮助这家公司顺利获得银行贷款总计3800万元。

原本按照王某设想,这家公司在约定期限内将银行的贷款还清就没事了,自己也拿到了好处。但是没成想,事情并没有如王某预料的那样发展,在2023年3月,这家公司就因为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贷款。银行无法从这家公司收回贷款,于是持「担保合同」要求科技公司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在接到法院传讯时,该科技公司感到莫名奇妙,压根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进行了担保贷款,于是立马报案。

司法鉴定

2023年6月 科技公司向经侦报案,司法鉴定显示:

1、《担保协议》中的合同印章与备案印章的印油成分不符(实体章使用红色印泥,伪造章为激光打印)

2、《担保协议》当中的签约地点显示为杭州某酒店,与公司用章登记系统记录的「上海总部用印」矛盾

由此可以认定,这份担保协议是他人伪造的。

法院审判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庭审焦点(援引《民法典》第172条表见代理规定):

1、银行是否尽到审核义务:未要求面签、未核对用印审批单;

2、科技公司是否存在管理过失:OA系统显示王某当天请假,却出现「用印记录」

2024年2月终审判决

1、认定银行存在重大过失,未对担保协议公章进行真伪核验,且对借贷公司的经营发展状况未尽审查,承担主要责任

2、科技公司由于对印章管理存在过失,承担10%补充责任,即赔偿银行380万元。

3、王某因伪造公司印章罪获刑2年。

 

在这个案例当中,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还就是在签约过程中,由于银行方面的疏忽,导致王某使用假印章签盖的《担保协议》顺利通过了审核,银行方面才会发放3800万元的贷款。另外一方面,这件事情当中最无辜的莫过于科技公司,仅因为销售总监的行为,就承担了380万元的损失。

这其实,如果使用电子合同签约,利用电子合同签约过程中的多项技术验证,就能判定对方的公章是否真实,也就能避免损失的产生。

电子合同构建四维防护体系

① 生物识别+数字证书

1、强制调用公安部人脸库进行3D活体检测

2、自动生成含SHA-256加密算法的数字身份证书

② 全流程区块链存证

1、自动记录签约时设备指纹、地理位置、网络环境

2、接入国家授时中心时间戳,误差精确至0.001秒

③ 智能权限预警系统

部分电子合同签约平台有预警系统,在合同出现异常之后,会自动提醒,规避越权签约的行为。

④ 司法举证直连通道

广州仲裁委已实现电子合同数据包一键导入庭审系统。2024年数据显示:电子合同纠纷平均结案周期仅19天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防线的崩溃往往始于一枚失控的印章。电子合同通过将“人眼识别”升级为“算法验真”,不仅重定义了签约安全的标准,更将风险处置从“事后百万赔偿”转变为“事前零成本拦截”,对于企业生意的正常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随着电子合同签约的使用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大家在平日的工作生活当中,也要加强对电子合同签约的熟悉与使用,借助电子合同签约的力量,实现更好的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