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扩大SIPM/PLM应用

0 评论

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扩大SIPM/PLM应用

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杭氧)是目前全球更大的空分设备制造企业,属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从1950年建厂,1955年设计制造出中国第一套空分设备以来,杭氧一直引领中国空分产业发展,为世界提供一流的空分设备。

杭氧公司与思普软件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战略合作,思普软件为杭氧的信息化提供了长期的助力。杭氧利用SIPM/PLM的MDA技术,完整实现了纯项目型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营销、开发、制造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了企业IT人员和思普软件的各自优势。

近日杭氧公司又与思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增加了项目管理等模块,以促进进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从而能够快速、有章、有序地实现新产品的研发,灵活地应对市场的需求,控制质量,提升研发效率,固化研发设计流程。

【企业背景】

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扩大SIPM/PLM应用

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杭氧)于1950年建厂,2009年搬迁至临安,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002430),作为国之重器责任肩负者,杭氧为国内冶金、化肥、石化、煤化工、航天航空等领域提供成套空气分离设备(以下简称空分设备)4000多套,产品遍布全国,并出口到美、欧、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型、特大型空分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作为国内第一台空分设备的制造者,杭氧一直引领着中国空分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和持续创新,杭氧已经具备了自主的特大型空分设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空分设备更大单机容量已经达到十二万等级,大型空分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稀有气体氖、氦、氪、氙等提取设备的研制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杭氧已成为世界一流的空分设备供应商。临安制造基地具备年产50套以上大中型空分设备的能力,年产空分设备制氧量总和达到180万m3/h。

公司自“十二五”以来,以“重两头、拓横向、做精品”的发展战略,以“牵着奶牛卖牛奶”为发展策略,利用公司在空分设备设计制造领域的优势,大力进军工业气体领域,目前已在国内投资设立35家专业气体公司,总投资额超100亿元,总制氧容量突破200多万m3/h,发展成为国内主要的工业气体供应商之一,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以成套空分设备为核心的产业链大大延长,形成了“工程总承包—空分设备制造—工业气体运营”的完整产业链,我们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的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

在石化领域成功实现大型乙烯冷箱、液氮洗冷箱、液化天然气(LNG)、丙烷脱氢分离系统(PDH)设备以及甲醇制烯烃(MTO)等设备的国产化。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以空分设备为核心、低温技术为支撑的全产业链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杭氧始终重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每年都会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计划(三新项目)列入公司工作考核的重点,并将其转化为技术成果。神华宁煤6套十万等级空分设备成功投运、国内首套百万吨级乙烯冷箱的研制成功等一大批创新成果既满足了国家重大项目的需求,也实现了企业快速发展。公司先后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科技部创新方法示范企业、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浙江省政府质量奖、浙江制造认证、中国好设计银奖、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浙江省第一批“雄鹰行动”培育企业等一系列荣誉。其中公司为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研制的十万等级空分设备,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中国通用机械协会联合鉴定,其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部分性能指标方面优于国外公司同类产品。

相关软件
SIPM/PLM的设计管理模块以BOM为中心组织所有产品数据,通过CAD集成接口和应用软件封装等技术打通企业数据流,保证数据“进得来、管得好、出得去”,并潜心研究用户操作习惯,持续提高SIPM/PLM的易用性,使得数据录入、新设计等工作方便
工艺是连接设计与制造的桥梁,工艺管理是对工艺相关信息的组织和处理过程的管理,工艺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产品的成本和质量。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产品种类繁多、工艺文件版本混乱、工艺设计人员查找资料困难,以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无谓的重复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求得生存,要想从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保持优势地位,必须引入并强化项目管理。SIPM/PLM系统中的项目管理主要用于固化产品开发的流程,实现流程、人员、数据一体化管理,确保产品开发过程有序进行。
SIPM/PLM系统创新设计的质量管理模块,可以帮助企业搭建质量信息管理平台总体功能架构。通过对企业质量基础信息、入库检验、过程检验、质量问题归零处理等质量管理手段,实现对质量管理全过程的控制,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提供支撑,为研发、
SIPM/PLM知识管理和以工时制绩效管理为基础的人员管理,努力实现企业知识积累和传承,支持企业不断发展;努力构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技术人员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每个技术人员的潜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