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建模,轻量化“客户端”——跨世纪的这个“界”可跨!

0 评论

  跨界,在很多人眼中是件非常难的事情,能成功实现跨界的人并不多,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普通人还有希望成功逆袭吗?

 

  近20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最前沿的数字化技术重塑了很多行业。但古老而传统的建设工程行业数字化转型缓慢,我们离数字化很遥远吗?难道我们是一个落后的行业吗?建设工程学科的同学们就只有这一条道路可选吗?答案是否定的。并不是建设工程不能数字化,只是这个行业过于庞大,一旦开始了数字化转型,那将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今天跨世纪就为建筑和土木工程学科的同仁,提供一次“跨界”的机会。试想一下,既有工程专业的背景,又掌握了一门更先进的信息技术,那将是一种多么炫酷的体验。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有可能借此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搞工程的人都可以脱离画图和工地的宿命,而跨界到一个高科技行业,听到这里你难道还不动心吗?相信我,这绝不是套路,想要“跨界”,你需要的不是一本秘笈,而是一套全新的理念,听小编给你娓娓道来。

跨界云空间概念提出

10年前,BIM就开始在工程行业里普及,大部分人也因为各种各样的行业会议接触到BIM,并相信这项技术能改变行业。但是10年过去了,BIM并没有像预期中那样改变行业,而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炒作后逐渐冷却。

伴随着炒作的质疑,BIM除了在可视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并没有融入到实际工程业务中,尤其是在建设期的设计和施工环节,并没有得到深度的应用,难道BIM这阵风已经刮过去了吗?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云端建模,轻量化“客户端”——跨世纪的这个“界”可跨!

小编认为:是我们太着急了,想一步登天,幻想BIM这招鲜能吃遍天;另一方面是我们高估了技术进化的速度,认为电脑可以一夜之间替代人。但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BIM在经历狂热之后,应该好好思考如何与工程业务深度结合,较重要是BIM模型一定要转化成数据来管理。BIM如果只是A厂、B厂或其他厂软件建的模型,这样不叫基于BIM的管理,它在所谓轻量化的过程中应该转换成数据,以构件为对象进行管理,还必须支持以数据的方式在互联网上流动,我们每一个参与人员,都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快速获得模型与数据,也就是说,只要联网,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查看模型、更新数据,这才是真正基于BIM的数字化管理。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一个部署在云端的一体化平台,它要能够承载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还要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应用工具和数据服务,有了这些,工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起步,工程行业的各位同仁,依托自己的专业背景,才能实现“跨界”的梦想。

跨世纪依托自己20多年的行业积累,打造了全新产品“跨~界云空间”,这是一款基于BIM的云端数字化集成平台。这款产品将为整个工程行业带来新的玩法,它完全基于数字化理念而设计,将BIM融入到了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在云端实现一体化管理。

云端建模,轻量化“客户端”——跨世纪的这个“界”可跨!

简单来说,有了“跨~界云空间”,无论是搞设计的企业,还是搞施工的企业,都有了统一的数字底座,所有的业务都可以基于该底座进行深度设计和开发,数字化转型会因此变得简单,摆脱了抓耳挠腮去想“工程企业该如何数字化转型”的困扰。

2
“跨~界云空间”是什么?
1. “跨~界”是由跨世纪自主研发的“基于BIM的云端数字化集成平台” 可以实现工程项目从方案到设计、施工到运维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  
2. “跨~界”以图纸、模型、文档为基础,搭建了适用于工程建设领域的总体业务框架,形成了一整套基于云端的项目协同管理体系
3. “跨~界”的核心是BIM,平台根据业务场景集成各项BIM应用工具,让BIM超越可视化的桎梏,真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价值。

4. “跨~界”的底层是数据,围绕全生命周期应用产生的数据在一体化的平台内按照既定的业务逻辑进行流转,为参建各方提供数据服务。

云端建模,轻量化“客户端”——跨世纪的这个“界”可跨!

3
“跨~界云空间”有什么特点?
1. 部署快速:B/S架构,无需部署客户端,只需要部署服务端,支持公有云和私有化部署;

2. 接入方便:通过浏览器访问即可,无需安装软件或插件,通过一个账号即可触达;

3. 上手简单:功能设计贴合工程实际业务,学习成本低,简单培训即可上手;

4. 工具高效:平台针对务业务场景,内置了多款专业工具,可以解决每一个针对性问题;

5. 协同便利:平台内置流程引擎,可针对企业、项目的业务,自定义审批流工作流。
云端建模,轻量化“客户端”——跨世纪的这个“界”可跨!
4

“跨~界云空

间”有哪些功能模块?

由于篇幅限制,关于跨~界云空间功能模块介绍将在下期为您呈现,敬请期待!

*文中表情包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